河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南投資集團)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及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按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定位,以“股權投資運營”為主業,以“基金+直投”為工具,作為第一大股東管理資產1.92萬億元,基金管理規模1600億元,參控股上市公司67家。圍繞數智化轉型,以“智慧集團”建設為主線,構建一朵云、三中臺、一體化業務支撐平臺、N個產業互聯網場景的“131N”體系架構,全面推進管理數字化、運營數字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融合互促,塑造國有企業數字經濟和實體產業融合發展新勢能。
以管理數字化構建數治新體系
河南投資集團按照“平層互聯、垂直共享、統一標準、統分結合”的原則,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數字化體系,推動內部管理由“人治”轉向“數治”。
數字化管理全職能覆蓋。通過建設數字化信息平臺,對黨建紀檢、風控法務、行政管理、人力資源等管理職能進行數字賦能,建成全職能覆蓋、自主可控的內部管理數字化體系。比如,探索“黨建+數字化”雙融模式,打造了“智慧黨建”云平臺,通過黨員“在線”、支部“連網”、信息“上云”,實現了黨務工作線上化、黨員管理高效化和黨建成果可視化。
信息化平臺互聯互通。打破“數據壁壘”,構建數據中臺,通過“數據入湖”讓數據“自由流動”,實現各系統平臺互聯互通。比如,橫向整合5個專職部門和N個職能部門,打造“5+N”大監督體系,打通“智慧紀檢”“智慧審計”“智能風控”等數智平臺,實現系統互聯互通、相互協同,為監督執行插上“智慧翅膀”。
管理流程融合再造。以數字化手段為支撐,實現工作內容和流程“線下到線上、人工到智能”的跨越升級,通過對流程的優化再造、業務的集中處理和數據的標準加工,持續提升企業管理效率。比如,建設河南省管企業首家人力資源共享服務中心,打造“服務共享、資源共享、人員共享”的人力資源服務模式,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實現了人員減半、效率翻番的倍增效應。
以運營數字化塑造發展新優勢
河南投資集團通過搭建智慧化信息平臺,重塑企業運營各項業務流程,實現財務、投資、資金的全過程智能化線上管控,做到運營管理和風險防控心中有“數”,有力保障企業日常運營。
財務共享自動化管控。建設河南省管企業首個財務共享系統,通過流程上線、業務上網,實現“業財稅金檔”全流程一體化、自動化、智能化管控,大幅提升財務管理工作效率,平均每百家單位僅需1名資金管理人員,革新財務工作人員崗位職能,從“記賬先生”變為“決策軍師”。
投資管理全周期覆蓋。建設河南省管企業首個投資管理系統,實現11種投資類型、7大業務階段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控,構建項目“紅黃綠”燈機制,實時跟蹤項目推進情況,讓數據驅動業務,以算法預測發展,全方位提升數據分析能力,讓數據說話,為決策服務。
資金債務智能化管理。構建融資全流程、一體化智能管理平臺,債務月報“一鍵生成”、線上委貸“一鍵發放”、資金風險“自動預警”,實現融資全流程管控、企業全級次覆蓋、風險全天候防控,打造資金債務管理無死角、立體化管控體系,有效提升資金債務管理水平。
以產業數字化重塑產業新生態
河南投資集團構建“產業大腦+智慧管控+產數融合”的發展模式,利用模型和算法,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打造河南省產業轉型的“設計院”“工具箱”和“總集成”。
建設“產業大腦”。通過算法將30年發展經驗進行標準化和集成化,封裝成快速安裝、按需組合的“芯片”,實現“一屏全覽”“一鍵統管”。比如集團控股上市公司豫能控股,打造能源“一朵云”,構建“全面感知+透明網絡+智能平臺”的能源數字技術體系,把源、網、荷、儲統一監測管理,使信息流和能源流有效融合,用數據管理能源,實現了“比特管理瓦特”。
實現智慧管控。通過產業運營疊加數字技術賦能,讓“算法”替代“經驗”,持續提升管理效率,實現產業運營的智慧管控。比如集團控股上市公司城發環境,推動智能算法落地,打造基于“AI模型”的垃圾電廠無人值守智能化控制系統,實現智能燃燒、汽機智能化、性能計算等,廠區運營更加高效。
加快產數融合。聚焦“產業大腦”的實踐基礎和服務對象,以“工業元宇宙”為理念,通過“虛擬工廠”的算法推演,全面推進產業、數智融合,指導實際生產經營高效運轉,打造全新制造和服務體系。比如集團控股上市公司安彩高科,正在推進設計、建設、生產、運維等全流程數字化覆蓋,通過數字孿生指導生產全流程操控,降低各類操作風險,打造工業元宇宙的“試驗田”和“樣板間”。
以數字產業化打造數字新經濟
河南投資集團推動數字技術融合發展,強化數字技術創新應用,不斷夯實自身數字化能力底座,實現對外輸出。
打造標準數字產品。搭建自主可控的技術團隊,依托內部多元業務場景,將自身數字化轉型經驗轉化為數字平臺,通過內部成果轉化,打造規范化、標準化、產品化、品牌化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形成對外輸出能力。比如集團控股的河南人才集團,構建了鏈接全球人才資源的智能化“人才地圖”,在庫人數120萬,涵蓋兩院院士、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打造“產業有需、我必有應”的高端人才保障體系;比如集團控股的匯融研究院,圍繞宏觀政策研究、中觀產業圖譜、微觀企業畫像,建設數字化的“研究智庫”,打造投資者的“智能助手”、決策者的“貼身管家”;集團園區運營公司圍繞產業鏈企業需求,建成擁有“智慧大腦”的數字化信息安全產業園區,實現“一屏觀產業、一鍵引企業”。
培育數字產業生態。積極發揮國企排頭兵作用,服務“數字河南”建設,借助“匯融系”中后臺賦能矩陣,利用千億基金群、河南創新集團、河南人才集團等優勢資源,與華為合作落地鯤鵬產業生態,引入全球化公司超聚變落子鄭州,助力破解芯片“卡脖子”難題,推動“芯片+服務器”國產化替代;推動建立“東數西算”“慶陽-鄭州”段算力網傳輸大動脈,打造了河南省首家元宇宙產業園,持續發力數字產業“新賽道”,加速新舊動能轉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