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氫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氫能產業的發展逐步得到各方重視。“雙碳”目標提出后,氫能被確定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被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氫能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國家發改委在《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對我國氫能產業進行了系統部署和路線規劃。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各地加快推進氫能產業發展。尤其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動下,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應用加快發展,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東為中心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氫能產業發展先行區,并輻射到周邊地區和城市。
為更好呈現當前我國氫能發展情況,以及各地氫能發展活力和增長潛力,新京報零碳研究院以各地出臺氫能支持政策、資源稟賦、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和企業數量等數據為切入點,通過數據量化分析的方式,勾勒出我國主要地區和城市的氫能產業發展最新圖景。
基于全國氫能產業發展的地區分布特點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對主要城市的氫能資源稟賦 、政策環境 、產業規模 、項目投資 、基礎設施和企業數量等維度數據進行了量化和綜合評價 ,篩選出了全國20個氫能產業發展活力城市 。具體城市名單如下: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制圖
榜單為各城市氫能發展綜合分值,范圍為 1-100。氫能活力城市評價維度及數據詳細情況見《2024氫能產業活力報告》,報告全文將在7月3日—10日貝殼財經年會發布, 敬請期待!
多維度看氫能產業地區分布情況
全國氫能產業地圖。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制圖
1.一線城市氫能政策環境最優
政策是產業的助推器,尤其當前氫能處于產業發展早期階段,需要政策的多方面支持。從各地氫能發展政策來看,中國大陸地區除了黑龍江之外,其余省區市均出臺了專項的氫能產業政策。
從城市層面看,全國56個城市共出臺了178個氫能相關支持政策,其中,上海、廣州和北京三地出臺的政策數量分別為32項、32項、31項,分別排全國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遠超排名第四的蘇州(19項),上海、廣州和北京三地政策中從氫能產業專項規劃、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加氫站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等多個維度進行了部署。
其中,上海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在政策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的城市。
2.資源型和重工業省份的氫氣產能和項目數量較多
作為氫氣生產大國,我國氫氣產量主要源自于煤或焦炭生產、工業副產氫和天然氣制氫。因此,氫氣主要產能分布在西北等化石資源豐富的省份以及中東部重工業地區。
根據氫能產業大數據平臺數據,山東、內蒙古和陜西三地規模以上企業氫產能分別達到509.31萬噸、458.47萬噸和427.37萬噸,氫氣產能排名全國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
3.五大氫燃料電池示范城市群基礎設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推動氫能產業化發展和“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的重要力量。2021年8月,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啟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上海和廣東報送的城市群啟動實施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2022年1月,河南和河北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正式獲批,全國形成了“3+2”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格局。
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帶動下,五大城市群內氫能基礎設施和加氫站建設不斷加快。根據氫能產業大數據平臺數據,廣東、河北、河南三地加氫站數量分別達到66座、44座、43座,排名全國前三位。從城市來看,佛山加氫站數量達到40座,位居全國城市首位,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鄭州(24座)。
4.東部地區氫能企業數量遙遙領先
東部地區尤其以北京、上海、廣東為中心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全國多數的氫能企業,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氫能技術裝備研發、公共服務等領域,中心城市周邊地區則主要以裝備生產制造為主。
氫能產業分省份數據梳理。新京報零碳研究院制圖
數據來源:各城市氫能政策文件、各地能源局、氫能產業大數據平臺、網上公開資料整理。
數據說明:產業規模為各地政策中關于氫能產業規模的增長目標數值,非全部數據。西藏、港澳臺等部分地區和城市缺乏數據,故未參與評價和推薦。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任大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