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牽頭會員企業共同起草《關于保障生物質發電行業健康發展的提案》。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提案初稿已報送全國工商聯,擬以團體提案上報即將召開的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生物質發電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和沼氣發電,其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生態環境效益和可再生能源效益顯著。
在今天(28日)召開的2025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馬輝介紹,當前垃圾焚燒行業面臨產能過剩、補貼退坡、經營成本高且應收賬款居高不下,轉型支持政策不完善等問題。
提案稱,據估算,全國生物質發電行業補貼缺口約400~500億元,影響企業平穩運行、升級改造、還本付息、職工薪酬支付等,局部地區欠款已嚴重擾亂項目運行,威脅到發電企業生存。此外,2020年12月有關核減補助資金的實施后,從企業采購安裝監測設備,完成環保設施建設驗收,到實現雙聯網均需時間,且期間補貼暫停撥付,行業對于補貼核減和定性的爭議大。以某國際企業的兩個生物質發電項目為例,被核減超過1億元。國補到期退坡,生物質發電行業難以為繼。
提案稱,目前垃圾焚燒處理費收費水平偏低,過嚴的排放標準推高治理成本。現階段我國生活垃圾處置收費單價平均70~80元/噸,不足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隨著可再生能源國補退坡,偏低的垃圾焚燒處理費,導致項目經濟效益差,有的甚至無法覆蓋處理成本出現虧損。
此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尚未納入“隔墻售電”范圍。2017年《關于開展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的通知》,準許“分布式發電項目單位與配電網內就近電力用戶進行電力交易”,也就是“隔墻售電”,但沖擊了原有電網商業模式,受到電網側廠家制約,各類電源的整體推進情況都比較緩慢。多數省份沒有推行“隔墻售電”的相關政策。
垃圾焚燒行業雖是集中式發電項目,但由于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大多單體裝機規模較小,供電周期相對穩定,在特定區域內對地方電網調度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具備參與市場化交易的條件。提案稱,“隔墻售電”是現階段生物質發電市場化轉型的關鍵途徑,能增加發電企業現金流,降低對國家財政補貼壓力,推動新能源就近消納,減少輸電成本。綠證政策也有待進一步明確。
提案建議,對已納入目錄的項目及時足額撥付補貼資金,鑒于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的規模,以加大可再生能源專項債額度等方式盡快彌補基金暫時性缺口;將垃圾處理費納入各級政府年度預算。通過減稅、降息、延長項目貸款年限等方式,緩解生物質發電企業財務困難。針對因“雙聯網”造成的補貼核減問題,對政策影響進行充分摸底和后評估,調整政策執行時點避免矛盾擴大化。加快存量項目納入再生能源補貼目錄審批進度。補貼政策退出應控制好節奏。
提案還建議,將生物質發電納入綠電交易范圍,允許發電企業與用戶通過市場化方式明確交易價格。推動生物質發電減排項目納入自愿減排市場,降低國家財政補貼壓力。垃圾發電項目試點實施“隔墻售電”政策。支持開展隔墻售電、直供電等業務。完善分布式發電試點市場化交易細則,解決市場化購電推進難問題。(本文來自第一財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