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雄安新區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中心監控室內,監控班員工趙洪濤實時關注雄安數百座開關站、配電室的運行情況。在趙洪濤面前,新一代配電物聯感知平臺(以下簡稱感知平臺)直觀呈現著設備和線路電氣量、狀態量以及防汛、消防等方面的一系列數據。
監控班員工應用感知平臺開展日常巡查。 攝影:孫梅丹
7年里,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雄安電網也一步步“成長”。依托新一代配電物聯感知平臺,雄安配電網更加“透明智慧”,一線運維人員運維質效、搶修效率大幅提高,客戶用電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實時監測地下電纜運行狀況
目前,雄安配電網已建成134座開關站、490座公用配電室、733千米電纜,為容東、容西、雄東、啟動區等區域提供可靠供電保障。“和國內大部分地區的配電網不同,雄安配電網已經實現全電纜化,電纜‘住進’了綜合管廊,讓城市更加美觀。但比起架空線,地下電纜的運維難度更大,傳統的運維方式難以及時發現故障。”雄安新區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中心運檢班運維人員馬汝玥介紹。
想要看清地下電纜運行情況,就要讓配電網“長出一雙眼睛”。
2021年,雄安新區供電公司開始建設感知平臺,逐步在雄安新區配電網線路、設備上加裝6萬余個感知設備,依托“電網一張圖”直觀呈現雄安配電網的電纜、開關站、配電室等運行情況。依托感知平臺,可視化巡檢代替了人工巡檢,配電網的所有運行細節都被直觀準確呈現。
地下電纜故障中,有不少是電纜中間接頭問題導致的。此前,為了找到故障的準確位置,運維人員需要借助監測設備逐段排查,或者挖開地面人工排查,耗時長、效率低。
“現在,我們在制作電纜中間接頭時同步安裝了傳感器,用于采集中間接頭的溫度、局部放電信號、電池電壓等信息。傳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可以實時上傳至感知平臺,并生成電纜線路運行狀態變化曲線,實現了電纜中間接頭運行狀態‘透明化’。”馬汝玥說,現在運維人員無須挖開地面就能實時監測電纜中間接頭運行狀態,運維的效率和準確性大幅提升。
感知平臺還可以對開關站、配電室中的配電設備及傳感設備、電纜線路、電纜通道等開展三維建模,再通過三維可視化系統顯示電壓、電流、功率等關鍵參數,幫助運維人員實時監測,直觀了解設備分布情況等。當前,雄安新區供電公司正應用感知平臺逐步開展雄安所有開關站三維建模工作。
多維度評價開關柜設備狀態
開關站是電力系統中的基礎設施之一,主要放置著開關柜等設備。在雄安新區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中心,運維人員打開感知平臺就可以清楚看到“配電網監測、配電網總覽、專題圖形”3個模塊。其中“配電網總覽”模塊不僅能清晰呈現開關柜異常信號等信息,還可以“預知”開關站其他設備故障。
“這個‘預知’其實是我們基于算法作出的判斷。”馬汝玥說。如今,雄安配電網已經實現環保氣體開關柜全覆蓋,柜中內置局部放電、無線測溫、氣壓及機械特性傳感器等,能實時采集所有可能影響開關柜健康運行的數據。在此基礎上,感知平臺可以綜合設備的歷史運行數據和實時運行數據,多維度評價設備健康狀態,并將設備當前狀態、未來運行趨勢預測都納入考量范圍,精確作出故障預警判斷。
以開關柜氣體泄漏故障為例:原先,只有開關柜內氣體氣壓達到閾值,系統才會發出告警信息;現在,當氣體氣壓連續一段時間呈現趨勢性降低或者升高時,感知平臺就會通過一系列算法為設備的健康狀況打一個“分值”。當“分值”過低時,運維人員可以第一時間通過感知平臺獲知,并及時到現場排查。
“在感知平臺的幫助下,雄安配電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運行狀況自主‘思考’。而我們未來的努力方向就是讓配電網變得更加智能。”雄安新區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中心副主任唐寶鋒說。
主動運維提升異常處置效率
除了擁有“智慧的大腦”,感知平臺還讓雄安配電網長出了“會動的手腳”。
9月20日,雄安新區供電公司供電服務中心監控班員工薛林收到了感知平臺發出的局部放電告警信息,隨即通知運維人員去現場查看。運維人員發現東開A2開關站有開關柜出現局部放電異常,立即快速處置,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故障。
“在日常巡檢和惡劣天氣電力保障等工作中運用感知平臺后,我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對薛林等監控人員而言,有了感知平臺,就可以根據需求篩選溫度越限、水浸異常等情況,并快速向一線運維人員反饋信息,提高故障和異常的處置效率。
雄安配電網采用的雙環網、“雙花瓣”網架模式對運維提出了更高要求。感知平臺還可以給運維人員提供雄安配電網的線路聯絡圖、片區聯絡圖、環網線路圖等,在故障發生時幫助運維人員快速判斷故障影響范圍。
“我們以智能斷路器設備為基礎,在感知平臺上構建了低壓全息物聯感知臺區,實施數字化采集與通信能力建設,并采用IP化雙模通信模塊與頻段偵聽避讓技術,實現了配電網從被動搶修到主動運維的轉變。”唐寶鋒介紹。
3月以來,雄安新區供電公司已在雄安啟動區的26個臺區安裝了1682臺低壓智能斷路器,實現啟動區現有住宅低壓臺區全覆蓋。雄安新區其他區域低壓臺區的低壓智能斷路器安裝工作也在逐步推進。(張明昊 孫梅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