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闊的江蘇侖山湖畔,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電站機電安裝、機組調試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9月23日,該電站首臺機組投產發電,2號機組進入分部調試階段,其余4臺機組已進入安裝階段,計劃于2025年全面投產發電。
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電站全景。 王威康 攝
句容抽水蓄能電站位于句容市邊城鎮,由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系統、地下廠房及開關站等部分組成,安裝6臺22.5萬千瓦可逆式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35萬千瓦。該電站擁有世界最高的抽水蓄能電站大壩、世界最高的瀝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和世界規模最大的庫盆填筑工程,被稱為“三最”抽水蓄能電站。
“三最”特征緣于江蘇的地形情況。“抽水蓄能電站運行需要上、下水庫存在一定的高度差,而江蘇地勢較低。要想在地勢平坦的區域建設抽水蓄能電站,需要我們‘平地起高樓’,‘堆’出一座上水庫。”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段玉昌介紹。
句容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依托原有山體,采用半挖半填方式筑壩而成。上水庫大壩最大壩高182.3米,壩頂長810米。上水庫庫盆、大壩的土石方填筑總量是一般抽水蓄能電站的6倍,達到近3000萬立方米,其中,庫盆填筑量約占38%。
據段玉昌介紹,填筑高峰期,在大約相當于9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上下落差近300米的場地內,有超過300臺(套)挖掘機、推土機、破碎機、振動碾等施工機械同時進行開挖與填筑作業,每日運輸土石方超3000車次。
為了保證高強度施工運輸作業安全,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梳理挖、裝、運關鍵環節,優化施工管理,聯合施工、監理單位成立交叉作業協調小組,動態規劃布置臨時施工道路,將填筑倉面縱向區分為3個區域、橫向分為3個高程,實現正常情況下車輛分區分流運輸安全作業。
句容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填筑料源主要來自上水庫庫盆庫岸開挖。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協同設計、監理、施工單位成立料源管理小組。料場每次爆破后,料源管理小組分類鑒定料源,將其運往上水庫不同部位填筑,累計開展料源鑒定1200余次,料源開挖利用率達99%以上。同時,該公司還在電站建設現場應用數字化大壩碾壓實時監測系統及快速檢測等多項技術,保障上水庫的填筑質量。
句容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的填筑量大,有效監測大壩壩體的沉降和位移、做好庫盆防滲是電站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上水庫大壩的下游面,從上到下分5個高程設置了11個觀測房,每個觀測房里都安裝了水管式沉降儀和引張線水平位移計。水管式沉降儀長約2米,看起來就像若干個固定在墻上的粗試管。這些“試管”標有刻度,里面裝著水,水位高低不同。“它利用的是連通器原理,當位于壩體內的監測點因大壩沉降發生垂直方向的變化時,水管內的水位就會隨之變化,再與初始數據對比,可以得出精確的沉降數值。”國網新源江蘇句容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部水工管理洪磊介紹。
技術人員用一定長度的銦鋼絲,將大壩內部的監測點與觀測房內引張線水平位移計的巨大砝碼連接,銦鋼絲繃緊形成張力,當監測點發生水平方向位移時,砝碼就會上下移動。據洪磊介紹,除了這兩種方法,他們還在大壩的3個高程上采用分布式光纖監測技術全方位監測大壩的沉降和位移。
為了做好水庫防滲,句容抽水蓄能電站在國內抽水蓄能行業首次應用了熱塑性聚烯烴(TPO)土工膜。與傳統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相比,TPO土工膜在拉伸性、抗穿刺、抗撕裂、耐高低溫、抗滲、耐久性能等方面有明顯優勢。
2022年9月底,句容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大壩提前5個月填筑到頂,水庫于今年6月6日下閘蓄水。截至目前,該站上水庫大壩最大沉降量約為壩高的0.27%,最大絕對水平位移量為86毫米,庫盆滲流量為0.13升/秒,均符合設計標準,整體數據優良。
江蘇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帶,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最高用電負荷連續8年超過1億千瓦。同時,江蘇省內新能源發展迅速,2023年風電、太陽能新增裝機容量1454.19萬千瓦,電網急需配套建設調節電源。
句容抽水蓄能電站距南京市60千米、鎮江市30千米,地處江蘇省負荷中心。電站投運后,雙向、雙倍調節能力將達270萬千瓦,可發揮調峰、調頻、調相、儲能、系統備用和黑啟動等作用,緩解地區負荷增長較快、電網供電壓力大等狀況,為江蘇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韓冰 王威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