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國新)堅持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積極發揮功能作用,不斷提高國有資本運營配置效率,取得了積極成效。自2010年成立以來,中國國新通過基金、直投、應急救助、以融促產等方式累計對外投資投放金額超過11000億元,其中95%以上投向了國資央企,有效促進了國家戰略落實和央企改革發展。
用好“兩個市場”,積極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是在一級市場引入增量資本。發揮國有資本放大功能和基金投資撬動作用,先后發起設立了包括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在內的11支主動管理基金,累計投資金額超1300億元,通過對基金實繳出資350多億元,帶動募資985億元,通過領投項目96個,帶動外部資本1220億元,合計實現了近7倍放大。聚焦“硬科技”項目,支持兄弟央企加大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投資了半導體測試機、存儲芯片、新能源電池、醫學影像設備等領域龍頭企業。積極籌設中央企業戰新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支持央企加快發展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二是在二級市場當好長期資本。圍繞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開展大規模、高比例、長期限集中投資,累計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超200億元,覆蓋近200家央企上市公司,投資了華大九天、中瓷電子、中鎢高新、沈陽機床等一批具有產業帶動力、創新引領力、市場主導力的核心央企上市公司。同時,加強一二級市場聯動,助力所投企業加快上市進程,推動32家企業實現投后IPO,出資55億元支持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海油等央企核心資產回歸A股。
扮好“兩個角色”,推動央企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
一是當好“積極股東”的堅定實踐者。所屬國新投資以市場化方式主動成為8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積極股東并委派董事,采取針對性策略,發揮積極股東在治理優化、機制創新、戰略協同等方面的關鍵作用。針對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大于50%)的情形,采取出讓存量、引進增量等方式,助力股權結構優化。比如,受讓中直股份5.05%股權,成為公司除實際控制人外的第二大股東,并委派董事參與公司治理,改變了中直股份非獨立董事全部為系統內人員的現狀。針對大股東持股比例較低的情形,切實發揮積極股東作用,助力關鍵議案和重大戰略落實。比如,大比例增持EDA龍頭上市公司華大九天接近舉牌(持股近5%),維護央企上市公司股價保持平穩運行,并助力其探索通過橫向并購向多領域全流程平臺拓展。針對上市公司體外培育孵化的需要,探索與中瓷電子等科研院所背景的上市公司合作,支持其導入長期資本,用于關鍵技術研發和科研成果孵化。二是當好“市值管理”的專業服務者。發揮央企投資風向標作用,助力提升國有資本在資本市場的定價權和影響力。截至目前,所屬國新投資已成為近40家央企上市公司的前十大顯名股東。定制開發“1+N”系列央企主題指數,相關ETF產品首發募資近170億元,成為2023年全市場最大規模的系列指數ETF基金。
打通“兩種途徑”,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打通重組整合并購途徑。以市場化直投方式參與組建了國家管網集團,出資支持鞍鋼重組本鋼、中國電氣裝備重組整合、中國東航股權多元化改革以及中國綠發、中國商飛增資擴股等,合計出資近1300億元。發揮“央企同盟軍”作用,助力央企充分利用上市平臺開展重組整合,推動優質資源向上市平臺匯聚,2023年以來共支持9家央企上市公司開展并購重組。比如,在中國寶武戰略性跨市場整合港股上市公司中糧包裝的過程中,主動向前一步與中國寶武聯合出資開展控制權收購,支持中國寶武完成跨集團、跨市場資本運作,推動金屬包裝頭部央企產業資源整合。二是打通存量資產盤活途徑。聯合中國華能等開展存量火電廠資產盤活,開發建設“中國能谷”園區,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24個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典型案例之一,2023年4月入選中央企業存量土地資產盤活利用案例。聯合國家能源集團等設立國能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100.2億元,截至2023年底,基金累計并購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約350萬千瓦,推動產業央企新能源領域專業化整合。積極響應國家公募REITs試點政策要求,推進租賃住房等基礎設施領域Pre-REITs投資業務。探索通過S基金類業務模式承接央企存量基金持有到期項目,跨越基金存續周期固定的影響,助力到期項目持續經營、釋放價值。設立運營國有企業存量資產優化升級基金,總規模400億元,聚焦央企存量基礎設施、閑置土地、存量股權等資產盤活,整合優勢資源,帶動社會資本,提高國有企業沉淀資產效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