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放緩之際,熱門賽道的IPO申報與受理情況備受市場關注,光伏行業正是其中之一。
2023年的“8?27新政”(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階段性收緊IPO與再融資節奏)后,部分光伏企業IPO及再融資終止、已獲得批文尚未發行的事件頻發。
典型事件如,2023年9月28日,高景太陽能撤回IPO申請,該公司原擬募資50億元,用于擴產單晶硅棒和單晶硅片;9月27日,一體化龍頭通威股份終止160億元定增項目。同年6月初,組件龍頭阿特斯上市科創板,募資69億元,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很可能是未來1到2年內最后一單光伏高額募資的IPO項目。
光伏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通過技術迭代、規模化低成本制造,推動降本增效。2020年至2023年,87只光伏股累計定增募資1512億元,資金是行業高速發展最重要的支撐之一。
直接融資通道收緊后,光伏企業更多依靠自身造血能力或間接融資獲取資金,但在行業格局重塑的當下,挑戰較高。“行業階段性出清中,P型產能是首先要被消化的庫存,挑戰各家公司的現金管理和戰略規劃。龍頭企業有資金和規模優勢,二三線廠商不斷掙扎。”某投行人士對記者說,“2023年下半年以來,因為上市監管環境等因素,在申報的光伏IPO進展基本停滯,不少發行人直接撤回申請。行業出清過程中,部分公司可能會因為融資困難倒閉,但這就是行業格局重塑必然會出現的現象,有能力的公司最終會活下來。”
審核趨嚴,多項光伏IPO撤回、終止
2020年至2023年,在光伏行業高景氣度下,IPO公司如過江之鯽。第一財經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等組件龍頭,昱能科技、禾邁股份、德業股份、錦浪科技、固德威等光伏逆變器企業,金博股份、高測股份、奧特維等設備、材料股等熱門光伏股均在此時間段內上市,據不完全統計,總計數量超過20家,上市板塊主要是科創板和創業板。
較為典型的是子板塊光伏逆變器,截至目前,該板塊上市公司為11家,5家為2019年以后上市,加上正在申報IPO的逆變器企業,總計數量約16家。市場內一度傳出質疑聲:技術迭代要求不高的該板塊,是否有必要上市近20家公司?
比起過去喧鬧的光伏一級市場,IPO階段性收緊后,部分申報上市的光伏企業面臨“上下兩難”。根據深交所、上證所IPO審核信息(下同),有4家光伏逆變器企業至今未能掛牌上市。
首航新能、愛士惟的IPO申請分別于2022年6月、2023年6月被受理,前者擬上市創業板,后者擬上市科創板。愛士惟的IPO于2023年11月末變更為“終止”,系發行人撤回申請。首航新能經過兩輪問詢,去年3月末過會后遲遲沒有注冊,目前無更新信息。
另2家光伏逆變器企業艾羅能源、三晶股份的IPO卡在最后環節,它們分別擬上市科創板、滬市主板。去年5月,艾羅能源拿到了科創板批文,卻始終沒掛牌上市。三晶股份去年底提交注冊后,至今沒有拿到批文。
除了逆變器企業IPO“卡殼”以外,光伏硅片、電池片等主產業鏈環節公司的IPO進展如何呢?成立于2019年的高景太陽能,從事硅片和硅棒的生產、研發和銷售。短短四年內,在一眾投資機構力捧之下,高景太陽能的估值突破200億元(申報IPO前)。2023年6月1日,公司的創業板IPO被受理,擬募資50億元,中金公司為保薦機構,當年9月28日,公司IPO終止。“高景太陽能IPO終止主要因上市環境發生了變化。”某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就在高景太陽能IPO獲得受理的一周后,募資69億元的組件商阿特斯掛牌科創板。
除了高景太陽能,硅片、電池環節的中潤光能、鴻禧能源、華耀光電、美科股份、彩虹新能源5家公司分別擬募資23億元、15億元、29億元、50億元、20億元,合計137億元,這5宗IPO有的已終止,有的進展停滯。算上高景太陽能,以及4家光伏逆變器公司,截至目前,有超過200億元的光伏IPO項目停滯不前或終止。
行業加速出清、盈利探底,令IPO更難
資金具有聚集效應,越是高景氣度的行業越能吸引資金涌入。過去幾年,通過再融資或IPO募集資金的光伏企業投資再擴產,業績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隨之而來的是中低端產能過剩,老舊技術產能面臨出清,行業格局進入重塑階段。
2023年光伏行業IPO與再融資呈現收緊,這也是行業劇烈博弈的一年,上游產能加速釋放,硅料供需格局徹底扭轉,導致硅片電池等產品價格大跌,組件端率先打響價格戰,硅片廠出現階段性虧損,產能擴張階段性放緩。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216.9GW,同比增長148%;截至2023年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609.5GW。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光伏組件累計招標294GW,同比增長85%。2024年初以來累計招標26.6GW,同比增長8%。
光伏裝機規模維持高增速,上市公司業績卻有“失速”現象。已披露的53份光伏2023年業績預告中,22家預增、12家預減、5家首虧、6家續虧、4家略增、1家略減、3家扭虧,業績預喜率54.7%,相比前兩年遜色不少。
盡管與許多傳統行業對比,光伏板塊的業績增速仍屬于“優等生”,但產品價格大跌、去年四季度出現業績“失速”,體現出行業出清過程中的業績陣痛。
硅片龍頭TCL中環預計2023年全年凈利潤為42億元至48億元,同比下降38.4%~29.6%,去年前三季度公司盈利61.88億元,意味著四季度至少虧損約14億元,是公司歷史上首次單季度虧損。TCL中環表示,硅片價格快速下行對公司當季度業績產生較大負面影響,行業產能面臨結構性調整,落后產能面臨停產出清。光伏膠膜公司明冠新材和海優新材均預計2023年業績虧損,系競爭態勢愈加嚴峻、產品銷售價格下調所致。
“全行業都在博弈,包括成本、技術、現金儲備、戰略布局等。龍頭靠成本、規模還有資金優勢,穩定住市場份額,逐步提升新技術產能。行業出清必然伴隨小廠破產,二三線光伏廠商的出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掙扎在虧損和盈利之間。”某光伏大廠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光伏電池商鈞達股份的公告透露,2023年公司N型電池出貨行業第一,P型電池盈利能力顯著下行,擬對P型電池業務計提減值準備金額約9億元。2020年至2022年,鈞達股份的歸母凈利潤盈利規模僅5.52億元,可見產能出清對上市公司利潤表的侵蝕。
政策因素以外,行業格局重塑階段對光伏IPO有何影響?前述光伏大廠相關人士表示,IPO要求的財務指標或成第一道“攔路虎”。“組件價格全線跌破1元,硅料價格只有最高點的約20%,硅片整體供過于求。一輪產能出清過程,就是盈利承壓的階段,高成本的落后產能可能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還沒上市的光伏公司規模相對較小,盈利規模也更小,成本優勢和資金優勢相對弱,業績難達到上市財務指標。”上述光伏人士說。
當前以TopCon為代表的多條新技術并行,N型產品系當前極少數盈利格局較好的光伏單品,N型硅料至今仍存在階段性短缺現象。新技術加速全行業降本增效,有否可能成為光伏IPO下階段的香餑餑?“我們認為,技術迭代和規模化是推動光伏發展的根本動力,實際上這已經是一個相對成熟的行業了,每年我們出口的光伏產品規模占全球約七成。從上市資源合理高效運用角度來說,還有更多細分領域比光伏更需要融資發展。”某TMT行業分析師對記者說。
來源:第一財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