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碳中和 > 動態

2024中國碳中和發展力指數出爐!

中國能源報發布時間:2024-09-23 12:03:59  作者:楊曉冉

  2024中國碳中和發展力指數正式發布,各地“雙碳”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9月22日,在迎來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四周年之際,廈門大學“碳中和發展力”研究團隊聯合江南大學國家安全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更新發布了2024中國碳中和發展力指數,持續跟進全國各地區“雙碳”政策部署和低碳轉型實踐的最新進展與工作成效。

  “碳中和發展力”是國內首個評估地區碳中和發展力的指標體系,截至目前已連續發布四年。作為展現我國碳中和發展力的“全景圖”和“風向標”,該指數將地方碳中和發展力結構化分解為成長力、轉型力、競爭力、協調力和持續力(以下簡稱“五力”),并綜合地方碳中和政策行動開展輔助分析,已基本形成一套系統性、整體性、創新性的“五+N”評價體系,有助于全面考量和反映各地碳中和發展的關鍵支撐與核心動力。

  全國“雙碳”工作穩中求進,先立后破

  碳中和發展力整體穩中求進,重點地區引領優勢更為凸顯。2024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份”)的碳中和發展力指數分布在43—76分之間,超七成省份實現穩步增長,平均增幅為1.47分;各城市碳中和發展力指數分布在28—79分之間,平均得分為52.51分,較2023年增幅達3.43分,碳中和發展力整體進一步躍升。同時,華東、華南、華中地區連續四年位列全國前三,2024年碳中和發展力指數分別為65.32、60.16和58.37,相較其他地區呈現出明顯的領先優勢。這顯示出我國碳中和發展在穩中求進的策略下,取得了扎實進展。

  碳中和發展力結構提質優化,“五力”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基于“五力”驅動模型的多維度分解表明,2024年碳中和競爭力、協調力、持續力基本保持穩定,成長力與轉型力相較2023年分別提升0.39分和0.55分;從貢獻度來看,“五力”占碳中和發展力比重分別為16.87%、20.43%、19.83%、13.81%、29.06%,持續力占比最高,近年來保持在30%左右。“碳中和發展力”研究團隊認為,2024年我國在碳中和進程中把握“先立后破”的方向,優先夯實持續力這一核心動能,確保其在碳中和發展力中發揮主導作用,轉型力和競爭力緊隨其后,而成長力和協調力的驅動效能則有待進一步提升。各地通過突破傳統發展模式,以進促穩,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先立后破。

  省份層面,2024年,碳中和發展力指數位居全國前五的省份分別為浙江、廣東、北京、江蘇和上海,“五力”發展特色鮮明。浙江積極構建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全產業鏈體系,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構筑轉型力新成效;廣東領先推動清潔能源規模化應用,以能源結構綠色化賦能轉型力穩固夯實;北京持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塑造持續力穩定增長內在支撐;江蘇加強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策源動能釋放推動競爭力培育壯大;上海立足區位優勢全力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不斷拓展協調力發展新空間。

  城市層面,杭州、深圳、南京、長沙和廣州等城市的碳中和發展力名列前茅。其中,杭州積極營創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協調力優勢明顯;深圳加速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與新能源產業集群增長,成長力得分在各市中遙遙領先;南京新能源裝機規模保持高速增長,競爭力表現優異;長沙加快打造低碳零碳工業園區,轉型力提升動能強勁;廣州健全完善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政策標準體系,保障持續力增長要素支撐。

  廈門大學“碳中和發展力”研究團隊首席經濟學家孫傳旺教授指出,在今年全國 “雙碳”工作全面加速的背景下,全國碳市場將迎來首輪擴容,源網荷儲能源革命取得新突破,多省市展現強勁增長勢頭,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步伐加快,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與差異優勢,綠色發展動能顯著增強。

  未來仍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與此同時,我國碳中和發展力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為突出。

  其一,梯次發展格局明顯。“碳中和發展力”研究團隊指出,2024中國碳中和發展力指數40—50分的省份有6個,50—60分的省份有16個,60—70分的省份有5個,70—80分的省份有4個,整體呈“橄欖型”分布,碳中和發展力高水平地區較少。

  其二,區間區內差距仍存。2024年,前五名省份與后五名省份碳中和發展力得分差距由2023年的22.29分擴大為2024年的25.85分,區間碳中和發展力差距呈現擴大化趨勢;同時,在華北、華南、西南地區,區內省份碳中和發展力指數差異仍維持在20分以上。以華北地區為例,北京和內蒙古分值差達26.17分,較去年提升4.44分,區域內差異顯著。

  其三,部分省市動能不足。從省份來看,新疆協調力得分處于末位,相較上一年提升幅度較小,寧夏在成長力、轉型力、協調力層面表現不佳,內蒙古的持續力是限制其碳中和發展力增長的主要因素,吉林在成長力、轉型力與競爭力方面仍需繼續提升,需要進一步強化碳中和發展力提升整體效能。

  從代表性城市來看,延安、大同的成長力得分相對較低,中衛、吳忠轉型力在各市中排名滯后,齊齊哈爾、日喀則應聚焦競爭力的強化,四平、大理的協調力是制約碳中和發展力增長的關鍵因素,咸陽、包頭仍需重點關注持續力方面的提升。

  “碳達峰碳中和的實現路徑錯綜復雜且多維交織,其工作部署不僅需堅持全國統籌、協同推進,還需充分考慮區域差異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孫傳旺進一步指出,在實現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必須平衡發展與減排的雙贏關系,確保短期成效與長期目標的緊密銜接,高度重視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戰略優先級與效率效益。同時,要持續強化傳統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轉型升級力度,持續推動以綠色低碳為導向的技術突破,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堅實支撐。

  文丨中國能源報記者 楊曉冉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全国无码视频中文字幕,无码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69aV,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在线 | 在线鲁鲁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最新不卡 |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四亚洲 |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