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州從化桃蓮村,一座座小型水電站鑲嵌在高峽幽谷中,錯落的民居屋頂裝著熠熠生輝的光伏板,連同儲能裝置、電力線路共同構成了一張綠色、智慧的鄉村微電網。近日,廣東首個整村靈活構網型智能微電網——廣州從化桃蓮鄉村末端微電網項目成功投產。這標志著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鄉村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該項目位于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桃蓮村,建成后將大幅提升從化森林浴場新鄉村示范帶的供電可靠性和電壓質量,提供了一套適用于清潔能源富集地、森林保護區的能源解決方案,為鄉村建設綠色智能微電網提供先行示范。
因地制宜巧用綠電資源
把山區地理環境的“減分項”轉成“加分項”
從化桃蓮村,位于廣州北部,距離廣州中心城區90公里,這里山環水布,森林覆蓋率達70%。延綿數十公里的10千伏線路經過大量原始森林保護區和高山懸崖,電力線路建設和維護的難度極大;同時,區域內水利資源豐富,聚集了8個小水電站,負荷波動較大,每到雨季線路故障多發,季節性的電壓不均衡影響村民用電質量。
“光伏發電也增加了電網的不穩定因素,時常有鄰近村民打95598投訴電器燒壞維修的情況。”廣州從化溫泉供電所運行維護班班員李澤堅在溫泉鎮工作了25年,他見證了這里的變化。跳閘次數多、搶修復電時間長、電壓不穩定……在過去,電力網架薄弱的桃蓮村一度是李澤堅和工友們最為頭疼的偏遠區域。這一切隨著桃蓮末端微電網項目的投產徹底改變。
微電網是指局域的小型發配電系統,包含了發電、用電、儲能、控制等環節。桃蓮末端微電網項目在線路末端建設了7套儲能設備,協調接入8個小水電站、64個分布式光伏,構建了水、光、儲一體的多能互補智能微電網集群。一旦發現故障,在數秒內可以將小水電、分布式光伏、儲能等互濟電源自動切換,相當于提供了一套靈活調配的超級“充電寶”,“雙保障”提升桃蓮村的電力穩定。同時,建成的微電網還能夠主動參與大電網電壓、頻率的調節,提高電壓質量,片區1000余戶電網末端居民的供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區域內新能源消納能力顯著提升。
廣州從化供電局配電部副經理何悅介紹,為適應桃蓮地區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特點,桃蓮微電網項目綜合應用了中低壓構網型儲能、低壓柔直互聯、精確型行波故障定位、復雜場景高可靠光纖通信等核心技術,讓桃蓮末端微電網有一個超級“大腦”,比普通微電網擁有更先進的控制技術和算法,響應速度更快,靈活性、智能化水平更高。
桃蓮末端微電網項目整體覆蓋桃蓮、密石等3個行政村,受惠群眾近5000人。數據顯示,2023年桃蓮村居民年平均停電時間為103.2分鐘,遠高于從化地區整體居民年平均停電時間。項目建成后,智能電網將確保主供電源故障停電情況下微電網能持續供電4-6小時以上,桃蓮村年均停電時間由103.2分鐘降為0分鐘,保障微網片區居民用戶的優質綠色供電。
綠美鄉村“電網新模樣”
小小“微電網”兜起山區“大民生”
這張智能微電網在提升供電可靠性的同時,也給桃蓮村村民帶來了實際收益。桃蓮村毗鄰南昆山,因環“兩山”引領區的重大戰略部署,迎來了發展機遇,作為從化森林浴場新鄉村示范帶的核心村,桃蓮將重點規劃農業旅游、文化康養、休閑旅居等產業,對供電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
“這里路通、電穩,讓我覺得留在桃蓮創業、生活是個可行的選擇。”曾在廣州從事創意園開發工作的趙珊珊,帶領團隊尋找一年,最終落戶桃蓮開發農文旅項目,引入熱帶斑斕試驗種植,將廢棄的果園打造成網紅營地、親子牧場。作為第一批來到桃蓮創業的外地人,珊珊見證了桃蓮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桃蓮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務滋表示:“現如今,村民可以在家從事農業、民俗、農家樂等,實現長期多元化的經濟收入。”桃蓮末端微電網項目成為一個因地制宜實現當地清潔能源與創新型儲能系統協同互動的有效探索,越來越多的鄉村群眾享受到了電力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
廣州供電局有關部門介紹,后續還計劃在桃蓮建設光儲充一體化智能超充電站、特色便民驛站、零碳配電房、電力科普小屋等,服務鄉村特色森林旅游產業,讓更多鄉村群眾享受到電力給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讓更多的創業者留在鄉村、服務鄉村。
羊城派文|記者 董鵬程 通訊員 王穎 傅達曦 王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