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熙攘攘,人頭攢動。從風電機組“大塊頭”到軸承電纜零部件,從智能運維機器人再到循環經濟解決方案,新產品新設計新業態琳瑯滿目,2024北京國際風能大會熱鬧非凡。
截至今年10月,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5億千瓦,成為我國風電發展歷程的重要里程碑,風電技術也從“跟跑”走向“領跑”,大容量機組接連刷新行業紀錄,正式跨入創新“無人區”。
然而,惡性低價競爭為風電行業發展蒙上了陰影。突破內卷怪圈,成為當前行業關注的重點。
大會期間,金風科技、遠景能源、運達股份、明陽智能、三一重能等12家國內主流風電整機企業共同簽署《中國風電行業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自律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提出要規范企業競爭行為,保障中國風電行業健康發展。
多位業內高管呼吁,要競爭也要合作,風電產業發展要持續向好,還應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抓住新能源發展機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產業發展突破不斷
“到今年7月底,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2億千瓦,提前約6年半實現12億千瓦的目標,”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綜合處副處長崔廣勝在會上指出,“今年以來,我國風電保持平穩發展態勢,裝機規模持續增長,發電量持續提升,海上風電平穩推進,‘走出去’成效顯著。”
大會召開期間,多家風電整機制造商展示出最新機組產品,不僅涵蓋陸上沙戈荒、低風速區等特定環境,更有多款環境友好機型可用在“千鄉萬村”場景,同時,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技術研發也已進入“無人區”,多款單機容量20兆瓦及以上機型已走入現實。
整機環節以外,風電全產業鏈各環節同樣在加速更新。洛軸、新強聯等軸承生產商紛紛列出最新風電軸承解決方案,海上工程企業也紛紛將可適用最新大容量機型的安裝船以多種方式展示出來。
挪威王國駐華大使戴偉恩在大會致辭中表示,中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億千瓦,相當于世界全部風電裝機容量的一半左右,是史無前例的成就,也助推著中國的能源轉型。在實現綠色轉型和減少碳排放的努力中,風電仍潛力巨大。
價格激戰帶來質量隱憂
自風電行業全面平價以來,風電整機單位千瓦價格持續下探,陸上風電整機價格從3500元/千瓦降至1000元/千瓦,海上風電整機價格則從7000元/千瓦以上快速降至不到3000元/千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指出,“價格戰”正在侵蝕風電產業發展根基,不利于高質量開發風電項目,或傷及風電制造企業生存基礎,制約風電產業可持續發展,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從近兩年國內上市風電整機企業業績報告來看,風電整機板塊盈利水平實際呈現接連下滑趨勢,部分企業甚至出現嚴重虧損。風電機組質量事故發生頻次也在增加。
一位從事海上風電施工的人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搶裝潮”后的平價時代風電施工領域同樣出現了激烈競爭,低價中標現象頻出的影響下,行業洗牌速度空前,有一部分施工企業或將出局。”
行業自律公約應運而生。該公約提出,將成立公約執行管理委員會和紀律監督委員會,依法制定低價惡性競爭行為的認定標準及罰則,依現行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競爭中的各類行為,重點解決低價惡性競爭、對競爭對手的惡意詆毀、明顯有失公平的合同條款等問題。
向新發力提升競爭力
面對行業現狀,業界普遍認為,風電制造業應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從傳統“制造”進入“創造”階段,以質量為本為行業提供更高可靠的設備。
金風科技總裁曹志剛強調,任何行業都面臨著既要“經濟性”又要“高質量”,還要“快增長”的“不可能三角”的挑戰,風電也不例外。價格競爭點燃了風電推陳出新的比拼速度,最典型的體現是單機容量紀錄的突破周期越來越短。不過,每個周期的主要矛盾不同,在風電經濟性好、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高質量”“高性能”可能是目前行業保持螺旋上升的正確路徑。
新型電力系統漸行漸近,面向未來,多位業界人士都表示,風電產業還應進一步加快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通過豐富應用場景,為風電發展打開更大空間。
曹志剛指出,我國風電裝機正以每年新增1億千瓦的速度增長。風電要想抓住機遇,成為主體能源,需構建安全、穩定、連續的能源保障能力,未來應做好儲能和電網支撐,加大產業投資與研發投入。還應通過科技創新發力深遠海風電,同時擴展“風電+”應用場景,嘗試綠電與綠色氫氨醇的結合,為風電發展釋放更多可能。
來源:中國能源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