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能源互聯網 > 專家觀點

陶 冶: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經濟日報發布時間:2024-08-22 10:05:24  作者:陶 冶

  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北方地區及長江中下游等地接連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持續高溫天氣帶動了用電負荷激增,多地電力負荷刷新歷史紀錄。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迎峰度夏期間,全國最高用電負荷同比增長超1億千瓦。7月份以來,華北、華東、華中、西南4個區域電網及江蘇、浙江、山東等17個省級電網負荷創歷史新高。面對電力負荷激增,如何做好能源保供?

  火電仍發揮壓艙石作用

  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火電仍是我國電力可靠供應的重要支撐電源,還需在較長時期內發揮壓艙石的作用,這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實現能源轉型的前提。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華中等電力缺口較大區域,一批清潔高效支撐性火電相繼投入運營。西北地區大型沙漠、戈壁、荒漠、采煤沉陷區風光基地配套新增布局的一批大容量高參數火電項目,也有力保障了西電東送輸電通道的高效利用。火電項目的布局,為迎峰度夏電力保供打下了良好基礎。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全國火電發電新增裝機容量4462萬千瓦。全國火電裝機累計達到14.05億千瓦,占我國電力總裝機的45.8%。全國煤電發電量占全口徑總發電量的比重為54.9%,仍是當前我國電力供應的主要電源,充分發揮了兜底保供作用。

  煤炭企業、火電廠和主要港口存煤量也處于歷史高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重點煤炭企業存煤6300萬噸,比5月末增長3.6%;火電廠存煤約2.1億噸,比5月末增加約1300萬噸;主要港口存煤7400萬噸,比5月末增長11.0%。

  在當前技術經濟條件下,火電仍是最經濟可行、安全可靠的靈活調節資源。2021年至2023年,我國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超過2億千瓦。經過靈活性改造后,煤電機組最小技術出力可從50%至60%額定容量降至30%至35%,部分機組甚至可降低至20%至25%,調節范圍大大增加。2023年我國正式出臺了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用于體現煤電支撐調節價值、保證電力系統有效容量充裕。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出臺,對于推動煤電轉變經營發展模式,確保煤電行業持續健康運行,更好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具有重要價值。

  新能源發電量穩步提升

  隨著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增長,其在迎峰度夏保障能源供應中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增大。

  今年1月至6月,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合計達900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5%。今夏電量供給中,新能源發電量已超過了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占到全部發電量的兩成,成為電力可靠供應的重要保障。

  今年1月至6月,全國新增發電裝機1.53億千瓦,其中新增新能源1.28億千瓦(風電0.26億千瓦、太陽能發電1.02億千瓦),占比達83.7%。截至6月,全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17.1億千瓦,占比55.7%,同比增長24.2%。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并網裝機容量分別達到4.7億千瓦、7.1億千瓦、4.3億千瓦。

  從地區來看,今年上半年,江蘇新能源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廣東和山東超過700萬千瓦,河北、浙江和安徽超過500萬千瓦,有力提升了上述地區電力系統迎峰度夏能力。

  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明確提出,提高新能源電站可靠出力水平,新能源電站置信出力提升至10%以上。我國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不僅有效支撐了經濟社會對電力的需求,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國能源供給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電力需求響應能力加強

  大電網是實現電力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的重要平臺。面對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跨區跨省電力支援、優化調度運行、加強電網運維等手段保障了電力的大范圍余缺互濟。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互聯互通電網,已建成投運“19交20直”特高壓交直流輸電工程,“西電東送”輸電能力超過3億千瓦,有效支撐了中東部地區約1/5的用電需求。“十四五”時期以來,已建成雅中—江西、陜北—武漢、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等特高壓直流重點工程,全國跨省跨區送電能力顯著提升。渝鄂聯網、閩粵聯網等跨省跨區背靠背直流工程建成投運,全國省際電力互濟互惠全面展開。

  今年以來,電網企業投資顯著增加。新增投資主要用于特高壓交直流工程建設、提升配電網承載能力、電網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隨著電網工程建設提速,電網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電網將為電力資源優化配置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此外,拓展調節需求響應資源,已成為迎峰度夏工作的另一重要抓手。在建設新型電力系統背景下,電力負荷管理持續豐富和拓展內涵,通過大力提升電力負荷彈性、加強電力需求響應能力建設,助力保持電力供需平衡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我國電力行業還進一步完善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加大推廣范圍及執行比例,引導用戶錯峰用電,持續探索和創新電力需求側管理。全國已有超過20個省市出臺了需求響應實施細則。2023年修訂的《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2023年版)》中專門新增需求側響應章節,全面加強需求側響應能力建設。需求側響應從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負荷中心地區向全國大范圍推廣。電動汽車充電樁、商業樓宇空調、用戶側儲能、分布式新能源和大數據中心等需求響應主體不斷豐富,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綜合能源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削峰、填谷等需求響應在降低負荷尖峰、保障電力安全穩定供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儲能調節作用日益凸顯

  抽水蓄能是當前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支撐。今年上半年,各地抽蓄項目密集落地、加速開發,全國抽蓄新增裝機容量280萬千瓦,已建抽蓄裝機容量超過5000萬千瓦,對于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提高電力安全保障水平、支撐迎峰度夏用電高峰期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飛輪、壓縮空氣、重力儲能等新型儲能項目具有建設周期短、選址靈活等特性,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4444萬千瓦/9906萬千瓦時,較2023年底增長超過40%。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今年上半年,包括新型儲能在內的能源新業態重點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3.9%,“新能源+新型儲能”、獨立儲能、共享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等應用場景不斷豐富,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隨著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的增長,新型儲能對于提升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強。

  隨著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快推進,終端電氣化水平不斷提升,風電、光伏等新能源仍將保持較快發展。通過不斷加強電源和儲能靈活調節能力、提升電網調度能力和協同運行水平,在用電管理上采取更靈活、更智能的策略,將對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確保迎峰度夏電力供應增添更多安全保障。

  (作者:陶 冶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
全国无码视频中文字幕,无码av一区在线观看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69aV,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有码中文字幕 | 午夜男女爽爽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无砖专区一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影院在线 | 在线不卡日本ⅴ一区v二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