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重慶,依舊“熱辣滾燙”。位于銅梁區的海辰儲能重慶制造基地生產車間里,忙碌的場景與天氣一般火熱。6條智能化生產線高速運轉,一件件儲能電池產品正從生產線上下線。
如今,“儲能”一詞已成為銅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儲能產業為何會與銅梁區“雙向奔赴”?
9月13日,在“扛起新使命 區縣談落實”銅梁區專場新聞發布會上,銅梁區委書記譚慶生動地講述了一個銅梁通過引進行業龍頭,利用“鏈主”虹吸效應,助推千億級儲能產業集群,打造西部新型儲能產業新高地的故事。
下好“先手棋”
錨定新型儲能產業賽道精準發力
“近年來,新型儲能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迅速崛起,既契合國家‘雙碳’戰略,又滿足能源安全需要。銅梁緊跟時代步伐,將新型儲能確立為主導產業,全力推進產業升級與集群發展。”
發布會上,譚慶介紹,新型儲能已成為銅梁區最具有特色的現代產業。
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型儲能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
當大家還在躍躍欲試的時候,銅梁已做好了擁抱儲能產業的準備,走在全市前列,成功搶下了“先手棋”。
一方面,重慶制造業企業眾多,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飛速發展,而新型儲能產業規模相對空白,是巨大的藍海。另一方面,銅梁是重慶的電力負荷中心,也是川電入渝的重要節點,為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要素保障。
錨定目標后,銅梁將新型儲能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開始精準發力。
海辰儲能生產車間
2022年5月,海辰儲能正式落戶銅梁高新區,總投資130億元,用地面積1200畝,建設智能制造中心、研發中心、新材料生產基地等。
“海辰儲能重慶基地項目作為落戶重慶的首個鋰電化學儲能整裝項目,實現了銅梁百億級工業項目零的突破。”譚慶介紹,海辰儲能重慶基地項目一期已于去年12月投產,全面達產后將具備年產56GWh新一代儲能鋰電池和22GWh儲能模組的生產能力,年產值達300億元以上。
跑出“加速度”
全市率先出臺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措施
海辰儲能落戶后,銅梁繼續在儲能產業上跑出“加速度”,讓“一步先”成為“步步先”。
“海辰儲能重慶基地項目創造了百億級工業項目當年簽約、當年開工、次年投產的‘銅梁速度’。”發布會上,譚慶這番話,透露出銅梁區對新型儲能產業的高度重視和高效執行力。
也因為這個原因,海辰儲能與銅梁接觸短短48天后,便決定在銅梁投資。
海辰儲能生產車間
“銅梁甚至比我們自己更了解我們的企業!”海辰儲能相關負責人稱贊,銅梁對儲能產業的認識準確又深刻。“他們在招商引資中不僅帶著滿滿誠意,更展現出極強的專業性、精準性、針對性。他們特別清楚這個地方需要什么,未來在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銅梁在全市率先出臺了支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措施,用好用活引導基金、銀團貸款等資金保障機制,制定《支持新型儲能發展八條措施》,為儲能產業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
“比如,銅梁組建渝西儲能產業產教聯合體,搭建新型儲能產業技術研究院、硅基負極材料研究院等研發平臺,為儲能領域集聚創新創業人才1000余名。支持工業企業建設‘光伏+儲能’設施,每年可為企業節約電費百余萬元。”譚慶說。
做強“產業鏈”
銅梁千億級儲能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充電快、場地寬、環境好、價格還便宜……”
在G93渝遂高速公路銅梁北互通旁,銅梁玉泉“光儲充檢換”一體充電站受到了新能源車主的廣泛好評。與傳統充電站不同的是,這里集光伏、儲能、充電、檢測、換電五大功能于一體,是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打造的重慶首座一體化綜合站。
該站點充分利用車位棚頂、休閑區屋頂和變電站周邊閑置空地,總計鋪設400千瓦光伏發電。按照25年使用壽命進行測算,光伏總發電量約690萬千瓦時,等同于減少標準煤消耗量2263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880噸。
這座“光儲充檢換”一體站落地銅梁區,得益于當地積極構建“一中心三基地多場景”發展格局。
譚慶在發布會上介紹,“一中心”即圍繞整裝制造研發中心,加快建設10平方公里新型儲能產業園。“三基地”是指布局儲能電池材料生產基地,引進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布局儲能電池專用設備智造基地,建設一批市級智能工廠、數字車間;布局儲能產業服務基地,發展與新型儲能產業相關的科創金融、檢驗檢測、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
“多場景”包括了聚焦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創新商業模式,建成投用儲能應用場景25個。其中,玉泉“光儲充檢換”一體站入選全國第四批智能光伏試點示范項目,少云村“零碳”鄉村成為渝西地區最大的山地光伏發電場,淮遠獨立儲能電站規模達10萬千瓦、建成重慶最大“充電寶”。
淮遠獨立儲能電站
譚慶還表示,銅梁正持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與補強。以海辰儲能為“鏈主”,精心繪制新型儲能產業圖譜,引進金匯能、科達、厚生、興恒等11個、總投資200億元的上下游項目落地建設,構建起一小時鋰電“供應鏈圈”,千億級儲能產業集群正加速形成,已具雛形。
上游新聞記者 劉波 王淳 攝影 任君 銅梁區委宣傳部供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