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首個鋰電負極材料類電化學性能測試國家標準GB/T44027.1-2024和首個鋰電負極材料膨脹率測試國家標準GB/T44027.2-2024正式發布,并將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實施。兩項標準均由全球電池材料龍頭貝特瑞主導制定,標準的落地標志著貝特瑞在填補國內鋰電負極材料關鍵性能測試標準空白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了鋰電行業的規范化和健康發展。
坐落于深圳光明區的貝特瑞,是本土成長起來的新能源電池材料領軍企業,也是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已在鋰電負極材料領域連續14年保持全球領先地位。貝特瑞的成功是光明區企業在新型儲能領域抓住萬億級市場機遇的一個鮮活案例。
隨著全球能源轉型的步伐加快,新型儲能產業正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圳,作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領跑者,正全力抓住這一產業發展的“風口”。目前,深圳市電化學儲能產業年產值已突破3000億元,覆蓋材料、設備、電池、便攜式儲能、儲能系統集成等多個細分領域,并擁有國內領先的專利申請量。
光明區馭風而行,統籌抓好節能雙碳工作,編制新型儲能產業支持政策,印發首個綜合性節能降碳行動計劃,積極推進新能源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應用場景創新,搶抓新型儲能萬億級風口,全力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光明區超千億級戰略性支柱產業。
加速釋放新型儲能潛力
近期,光明企業欣旺達動力頻頻閃耀。7月10日,欣旺達動力與理想汽車在欣旺達動力南京基地迎來了雙方共創的十萬臺電池包下線時刻,展現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欣旺達動力源自擁有近30年歷史的全球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領軍品牌——欣旺達,是一家集電芯、模組、BMS和PACK產銷研于一體的全球領先的綜合性新能源科技企業。近日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排行榜顯示,欣旺達以62.4%的同比增速,成為了增速最快的公司,裝車量由2023年上半年的4.6GWh上升至7.5GWh。在國內乘用車裝車量方面,欣旺達自5月份以來穩居第四位,躋身行業頭部梯隊。
今年年初,光明區與欣旺達簽署了新型儲能產業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培育“雙碳”項目、助力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等多個領域開展長期深入的合作。據了解,光明區積極支持欣旺達建設光儲充一體化示范超充場站項目。
為了加速釋放新型儲能的潛力,光明區正重點打造平方公里級新能源新型產業社區,并與深圳資本、深圳能源合作推出了新能源產業基金,為推動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和新型儲能領域布局貢獻力量。
經過多年培育生長,光明區在鋰電池材料、新型顯示材料等領域已經具備了顯著優勢。在鋰離子電池等新能源材料領域,依托貝特瑞、星源材質、欣旺達等領域龍頭企業,已形成包括電池正負極、隔膜等上游關鍵材料,中游電芯及PACK,下游應用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在電池正負極、電池隔膜、電池模組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筑牢新能源產業發展根基
日前,位于光明科學城的國家電動汽車電池及充電系統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內,呈現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工作景象。在建設期間,該中心圍繞電動汽車電池及充電領域深入開展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在電動汽車充電樁遠程計量、充電站能耗計量測試、充電樁安全敏感參數計量測試等領域產出一批首創成果,填補了行業空白。
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院長劉鐵東表示,國家中心的成立不僅為光明科學城增添了一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更為光明區在新能源汽車、電化學儲能、新型電池材料等領域提供了國家級一站式的計量測試服務,這將有力促進光明區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為了確保綠色發展更加扎實,光明區統籌規劃節能雙碳工作,今年6月印發了首個綜合性節能降碳行動計劃,積極爭取將大科學裝置能耗指標納入市級統籌,并通過開展產業園區綠色化改造和節能專項資金扶持等多種方式,推動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
光明區堅持“分區域推動、統籌開發”的原則,系統推進光伏項目建設。截至目前,2024年已完工光伏項目12個,總裝機容量達到1.97萬千瓦。
與此同時,超充設施建設也在光明加速推進。光明區新建超充站28座,累計達到42座,建成量完成率位居全市前列;新增普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7734個,全區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總數已達18784個,車樁比持續優化,構建了“超充引領、快充為主、慢充為補”的充電服務網絡。還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接入深圳市電力充儲放一張網平臺,助力打造韌性城市。
搶抓風口共拓萬億新賽道
在全球“雙碳”背景下,新能源產業和儲能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風口”。深圳依托完善的產業鏈基礎,全力搶抓先手機遇。過去十余年間,深圳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從資金扶持到消費刺激,從科技研發到推廣應用,全方位全鏈條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如今,深圳正進一步搶占新賽道,布局儲能產業鏈,全力打造又一萬億級產業動能引擎。2022年,深圳出臺“20+8”產業集群政策,目標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過1.5萬億元。2023年2月,深圳市發改委發布了《深圳市支持電化學儲能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2024年6月,又發布了《深圳市支持虛擬電廠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
面對萬億新藍海,考驗的是眼界和定力。光明區在此基礎上制定出臺區級電化學儲能、光伏儲能充電等新能源領域專項扶持政策,驅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如《深圳市光明區關于支持新型儲能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對光明區內生產活動的新型儲能領域企業,根據產值最高給予2000萬資助,并且加速推進多元化新型儲能示范基地建設,針對工商業儲能、新型儲能、充換電站車網互動、新型儲能接入虛擬電網等,同樣給予不等額資助。
去年11月25日,2023年(第十七屆)動力鋰電池技術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在光明區成功舉辦。本次論壇,深刻影響著中國的能源儲存技術及使用方式。于光明區而言,論壇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強化了其作為新能源產業集聚高地的地位,推動更多新能源企業布局光明設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與發展。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布局的眾多科技創新載體,為光明區儲能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研支持。例如,中山大學(深圳)先進能源學院聚焦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的學科建設,組建引領能源科學技術發展的研究團隊;廣東省石墨烯創新中心在先進儲能材料方面取得技術突破;國家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廣東)提供光伏組件及部件的檢測服務。
新能源產業行業分析師指出: “光明區擁有完整的新型儲能產業鏈布局,從材料、設備到電池,再到儲能系統集成,各個環節都有龍頭企業入駐。這為光明區在新型儲能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市場的不斷成熟,光明區有望在新型儲能產業的萬億級市場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劉芳
評論